
认识自己演讲稿
好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演讲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你所见过的演讲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自己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自己演讲稿1同学们,我今天这个话题,实际上是从贝宁他刚才讲到的,关于高考开始的。我是比较早的,当时是七七级、七八级,因为这两级的时间特别近,大概一次是1977年,其实到年底了,一次是1978年夏季。那么对我来说,我当时实际上是下乡九年。1968年的7月1日,我就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大概坐了三天三夜,昏天暗日的,就坐的火车啊汽车啊,拉到一个地方。现在想起来,那个地方连地名也没有,就是在黑龙江的边境。所以我实际上是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
然后1977年回来,当时还很茫然。因为我们这么大年龄,能不能让考试,其实不是很清楚。我印象1978年,大概春节前后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亲戚,他在一个汽车公司工作,他说这样吧,你到我北京市人民汽车一厂来吧,将来能开汽车。因为我们那个年代,什么叫好工作呢?有两个事情肯定是好的,一个叫手拿方向盘,一个叫手拿听诊器,这很厉害对不对。我说那好啊,于是我就在好像春节前后,就到他那一块儿去工作了。但是到工作才知道,说你要想开汽车呀,得先当售票员,那怎么办?那就当吧。
后来当了一两个月售票员,突然意识到可以报名高考了,然后就得找材料。那时候不像现在,说你还能到街上买一本复习考题,那时候哪有这些东西呀。所以我印象就是说找几个好朋友,然后大家你有一道题,抄下来,有一个笔记本专门抄题的,每门课都有一个笔记本。因为你不知道别人怎么考你啊,于是你就找各种考题温习,参加高考的。那个时候,选拔人才的机制都没有了,谁也不知道谁有什么本事,没有办法,所以我认为,高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才筛选的办法。如果没有这个机制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来识别人才。有了高考以后,七七级,七八级,其实因为这两级当时就隔半年,所以这两级基本上学的时候,也很密切,在一块了。我所在的人民大学是1978年复校,所以我算是很幸运,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
那么我那个年代,真的是对知识非常渴求,其实大家想想,我下乡九年是十八岁去,二十七岁回对吧,这是人生多灿烂一段时间啊,所以你能理解我们到了以后对知识的渴求度。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书啊,那个时候看书杂乱无章,今天是《安娜·卡列尼娜》,明天突然拿一本叫《电工原理》,后天是《卓别林——不朽的流浪汉》,完全没有关系。那时候渴望知识嘛,而且那个时候书很少,所以我印象就是一本书,翻到最后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再翻那本书就翻烂了。而且这本书到你手里以后,你必须一夜把它看完,因为第二个人,早上就在你那里盯着呢。所以你尽管干了一天的劳动,那简直疲乏得要命,晚上熬着夜也得把它看完。
夜里怎么看书呢?就是拖拉机上有那个煤油,把那个煤油拿来,弄一个棉花的小灯捻,然后就在那个豆大的灯捻下,看一夜书。第二天早上你看吧,两个鼻孔都是黑黑的,所以可见就是说,我们那个年代真的是对知识非常渴求。谁要是能回一趟北京,头一件事就是把书带回来。有一次,我碰到作家梁晓声,他好像跟我经历差不多。他说当年回北京头一件事,就是找书,把书带回来。他说他有一次好容易带了一提包书回来,结果没想到,刚进村,你想大家都渴望书啊,结果书就被别人抢走了。有一本书,不知道被谁抢掉了,后来始终没还他。他跟我说的时候还耿耿于怀。所以我感到,我那个年代上大学,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真的是享受,真的觉得太好了。这样一个时代,终于可以有一个文明的,有系统的梳理了。我们读过无数的书,但那个书杂乱无章,你没有被真的高手梳理过,这个知识的体系和知识的进程,这个事我觉得是挺重要的。
但是图书馆的书显然不够,因为刚刚复校嘛,书不够,于是就去北大图书馆去找,因为都是邻居。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地方,发现书最多了,叫作北京图书馆,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更名,叫作国家图书馆了。每次真的我自行车后面,高高的一摞书啊。我都不知道有多少次,我骑着自行车,也可能是刮风下雨的时候,骑着这个车就往返于人大和北图。所以可见我们那个时候,真的跟大家今天不一样了。今天我估计不是没有书的问题,是浩如烟海的书,到底怎么来看的问题。而且我觉得今天可能大家,对纸质书都没有太深的感情了。因为天天大家拿一手机,天天扫那个微信,好像纸质书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那个书对我们来说,还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情。
大家如果读过作家高尔基的“三部曲”,他曾经写《大学》。高尔基没上过大学,但高尔基的大学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经历。所以我认为我有两个大学,你想我是1968年下乡,1977年回来。我今天思考起来的话,如果我后来学的不是社会学,假设我学的是物理学,是化学,是数学,是其它学科,那九年顶多也就是一个生活阅历,也就是一种品格,意志的培养等等,它跟学问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我做的这门学科恰恰叫社会学,所以想起来的话,跟我关系还真是深刻。因为我们社会学有一个看家本事,就是说像一个研究生,你想写一篇社会学的硕士论文,头一件事你先去“田野工作”,你在一个村庄你都没待过一年,你在一个地方都没做过深入研究调查,你怎么敢写文章?这个东西有个英文词叫,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叫参与式观察。实际上后来我仔细想想我那九年几乎是做了九年的参与式观察。
实际上我上人大的时候,还没有社会学,我最初学国际政治。大家说那你学国际政治转社会学,这挺大的转变。一个是研究国外,一个是研究国内,这不一样啊。毕业的时候,我就仔细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说我的优势在哪里?那么我仔细一想呢,其实我在国际上没有什么优势,我连美国都没去过,我还研究美国,欧洲也没有去过。所以我很质疑,我对于所谓国际问题的研究。而我仔细想我可能最了解的还是中国吧,所以这也是促使我很大程度上,后来做社会学研究的。我怎么知道社会学的呢?其实是上大学的时候,1979年,当时有一个国际图书展。那个时候改革开放了,大量的图书开始被引进到国内了。那么我去外文图书展,我发现有一面架子都是这个社会学,Sociology。觉得这很有意思,一看艾瑞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那一想我是哪阶段啊。因为那之前没有这种学问啊,所以我逐渐意识到了,还有这样一门学科,它告诉你怎样认识你自己,怎样认识社会,我觉得很精彩。
所以我后来很自然地就觉得,人大正好有社会学,我就在社会学系当老师。社会学让一个人认识自己,这挺重要的,就你先想好了,我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判断很重要,自己为什么要学。
我自己从1999年到清华,后来我做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每年就要给学生讲话,所以今天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清华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1937年,大家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就攻 ……此处隐藏13346个字……垂的花,早已无力承受那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昔日的幻想与浮华,一点点地在这一片荒凉中消失殆尽。拥有的,只是在炽红的朝阳当空升起,霞光灿烂辉煌时对自己的认识。
一只鹰隼,几次振翅,跌落谷中,反反复复,这——不是绝望,是想一飞冲天的一心执著;这——是鹰隼对自己能够征服天空的信心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一枚枫叶,秋风过后,悄然翩飞,落在地上,这——不是寂寞,是枫叶将自己献给秋天的一汪情意,这——是枫叶对自己能“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认识。
一炷香,点燃之后,化为灰烬,散落风中,这——不是凄凉,是香销以后,香气弥漫的一片深意,这——是香在生命尽头还能放出一缕的神韵,是它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认识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为整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力,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无比精彩。
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数学时,竟毫不掩饰地说“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做数学”,无独有偶,著名画家黄永玉也以同样的话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话令我无比的震撼,能作出这样的回答,那是因为他们完完全全的认识了自己,在生命的长河中,选择了离自己最近的那枚卵石,找到了一盏最适合自己的航标灯。
当黑夜笼罩着你的人生,走出黑夜最好的方法那就是认识自己,点燃自己心中的那盏灯,这条路无论有多坎坷,跟着那盏灯,你会轻松而又愉快地达到成功的顶峰,实现人生的价值。
月亮的第一缕幽光已经划破黑夜,浮动着托着我们无比焦躁的心驶向远方……,找到那轮属于你的月亮,找到那盏属于你的航标灯,找到夜晚那颗明亮的北极星……,它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定位人生,才会使成功的光环降临到我们身上。
成功,需要的是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演讲稿14古希腊神庙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的永恒话题。
屈原在《天问》中对人的本源发出了追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千年之后,达尔文用进化论做出了科学有力的回应。
但是,认识你自己,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可能迷茫困惑,可能利令智昏,可能眼红耳热,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丧失了自己的初心。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话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范式: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人生体悟,收获不同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对自我的高度洞察,对人生目标的高度自觉。这种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般人也许达能以体会。但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也放在这样一个坐标系上去体认,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我是否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是否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人生的下半场该如何奋斗?
认识你自己,要有谦虚的灵魂。
作为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牛顿在临终前说:“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人生是有限的,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拥有谦虚的灵魂,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对生命常怀感恩,这是一个能够认清自我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前秦主帅苻坚多一分谦虚谨慎,少一分妄言要投鞭断流,而是清醒地看到淝水之战前双方的真实实力以及北方各族的暗流涌动,兴许不会一战而败、草木皆兵,南北朝的历史也就因此改写。如果能够大清帝国不再妄自尊大,看清楚自己早已不是世界的中心,停止闭关锁国,早日开启民智,兴许就不会被坚船利炮一次又一次地留下屈辱印记。
但是,历史没有那么多早知道。在纷乱的时局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坛经》中记录了一个小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无论是幡在动,还是风在动,都来自于是内心对于外物的认知。要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还得时常听听自己的心跳,叩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认识你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种人生修为,一种人生境界。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目;多一分克制,少一分冲动;多一分谨慎,少一分狂妄,兴许可以慢慢打开认清自己这道大门。
认识自己演讲稿15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应该展望未来,真正认识自己拥有的一切。这才是人生大路上最重要的举措。
100多年前,在美国费城的6个高中生向他们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学多才的牧师请求,说:先生,您肯教我们读书吗?我们想上大学,可是我们没钱。我们中学快毕业了,有一定的学识,您肯教教我们吗?
这位牧师名叫R·康惠尔,他答应教这6个贫家子弟。同时他又暗自思忖:如今社会上一定还会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他们想学习但付不起学费。我应该为这样的年轻人办一所大学。“
于是,他开始为筹建大学募捐。当时建一所大学大概要花150万美元。康惠尔四处奔走,在各地演讲了5年,恳求大学为出身贫穷,但有志于学的年轻人捐钱。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的辛苦筹募到的钱还不足1000美元。
康惠尔深感悲伤,情绪低落。当他走向教堂准备下礼拜的演说词时,低头沉思着,他发现教室周围的草枯黄得东倒西歪。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的教堂周围的草呢?
园丁抬起头来望着牧师回答说:噢,我猜想你眼中觉得这地方的草长得不好,主要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是看到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这位园丁的一席话使康惠尔恍然大悟。他跑进教堂开始撰写演讲稿。他在演讲稿里指出:我们大家往往是让时间在等待观望中白白流逝,却没有努力地去工作使事情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他在演讲中讲了一个农夫的故事,他说: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土地,生活过得很不错。但是,当他听说要是有块土地的底下埋着钻石的话,他只要有一块钻石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以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然而却从未能发现钻石,最后,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个海滩畔自杀身亡。
而真是无巧不成书!谁会料到那个买下这个农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异样的石头,他拾起来一看,它晶光闪闪,反射出光芒。他仔细察看,发现这是一块钻石。这样,就在农夫卖掉的这块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被人发现过的的最大的钻石宝藏。这以后会发生的事情,我就不打算去细说了。
但是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康惠尔写道:财富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去发现的,它属于自己去挖掘的人,只属于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只属于相信自己能力的人。那么其实我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两年多以来,我不停地写作。写博客日志,也写诗歌,还写长篇、中篇、甚至短篇小说,毕竟我的笔龄两年还不到。文笔也略显稚嫩。也有一些好事的人说这说那的。而我却满不在乎,我一直认为坚持就一定会得胜的,至于何时,那就不是我们能够预料到的。相信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成功就OK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