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磨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磨课教学反思1通过这次研修磨课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主要谈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众人划桨开大船。我充分认识到老师们集体研讨的重要性,学生之间要合作,老师们之间更要很好的合作,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通过反复学习专家们的简报,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这次研修是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进行的,自然是比较忙,比较累,但与我们的收获比起来,这点累算什么,真的是微不足道的。
磨课教学反思2我最感兴趣的百磨不厌的群组磨课即将结束了,磨课期间,我参与其中,也乐在其中,使我受益匪浅,永生难忘。一、磨课使我对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节好课是需要不断打磨的,正如一篇好文章需要反复修改一样。每一次磨砺的过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新的收获。比如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学情特点、找准重难点,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还要合理分配师生活动时间,教给方法,把握课件和板书呈现时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保证课堂练习时间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实现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因此,课前教师的预设一定要充分合理,各方面都考虑比较细致周全,课堂上才会真正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磨课让我更加懂得了观课议课的重要性。
以前,我听公开课或教研课,总是很随意,而且喜欢面面俱到,无论什么都关注,结果什么都不精,什么都不强。一节课下来,试问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明显感觉不知所以然。通过磨课活动,我知道教师可以带着课堂观课量表进入课堂,根据自己的观察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参与观课评课活动。教师观课评课都可以更专业一点,不致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而顾此失彼,同时也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现象。
三、磨课让我学会了团结协作。
磨课是群组性的备课、上课、观课、评课、反思、总结研讨活动,需要万众一心的团队精神和九九归一的小组凝聚力。拿我们小组来说吧,我们组内所有成员,为了保证整个磨课计划任务有序进行和有效传达,我们有正式的观课备会、观课分工会、课后评议会。每天,我都像小蜜蜂一样勤勤恳恳、忙忙碌碌,但累有所值,累有所乐,每天总是过得很充实。
四、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磨课使我的课堂更精彩。
磨课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我这次没有承担具体的上课任务,但每天的课堂教学,我从不敢马虎大意、得过且过,总是力求在教学目标上大胆变革,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在教学环节上有所创新,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问题设计上讲究层次,在小组活动上,力求有效关注全体,在练习设计上有所预设等。磨课,让我关注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确实做到了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大班额教学又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教学之路是漫长而久远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努力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让我们借这次磨课的东风,努力改革创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吧!
磨课教学反思3这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选择这一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可以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觉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来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和流畅的。可是,预想的总归是和实际有一定得差距。接下来,就第一次磨课的感受来谈一谈。
首先,在新课教授前,有一个预习反馈,这一个反馈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因为转化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假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大多碰到的问题是解决一种未知量的题目。可是,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小结过度,这就使得预习反馈的内容与新课没有联系起来。
其次,新授过程比较凌乱。原因很大程度上我被学生的思维牵着走了,并且回不到我之前预想的方案中。然后感觉是越来越乱,自己也没有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处理好,使得有时候自己的思路出现了混乱。课堂中对老师的考验还是很大的,对学生要会及时引导,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利用和处理等等。
磨课教学反思4最近,我参与了《七颗钻石》的磨课活动。因为和同组的沈老师上的是同一内容,所以沈老师磨课时,我也是全程参与了,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为我自己课堂的打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第一次磨课是这样安排的:我课前谈话安排了欣赏大旱灾的图片,从旱灾入手,感悟文本内涵,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旱灾之大。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又将文本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步感受小姑娘的孝心,她是在夜里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而且是找了很多地方,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是第1、2句。接着是感悟第3、4句,体会小姑娘找到水后的喜悦心情。最后再是感受小姑娘为妈妈送水去,那匆忙的一幕,想到了她只想着妈妈,惟独没想到自己的好品质。
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第一次磨课下来,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体会“干涸”和“干枯”的时候,还不够到位;小姑娘为母亲找水这一孝心也不够突出;水罐里突然有水,这一神奇没有体会到等。
教研组的老师给我提出了改进办法,让我在操作时结合旱灾的图片来感悟,这样对缺水的严重可能会体会得更深。磨课借助教研集体的智慧,是“集慧式备课”,能够实现个人的教学深度反思,克服个人惰性。学科组的老师参与研讨、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我们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
结合大家的意见,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磨课时,课前谈话安排了欣赏童话,感悟童话的神奇。而在理解“干涸”、“干枯”时用到了大旱灾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操作则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效果也好了很多。而后两次的磨课则主要是对学生回答的调控上作改进,如何引领孩子感悟语言、升华中心,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如果说磨课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是磨课的交互研究,激荡起我的教育理想。经过老师们的指正,我的思和想、言和行,都有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自我认识,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不断的磨砺,吸纳优秀意见,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
磨课教学反思5我们研修组在各位专家、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执行磨课的每一环节,转眼间到了磨课总结环节了。我想所谓的磨课就是不断地反思自我和 ……此处隐藏8413个字……每一次新颖活动的设计都是由大家的灵感碰撞而成的,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一堂好课,是许许多多同仁们心血的结晶。在磨课的始终,从一开始提供相关资源到最后的上课录像、集体评课,小组内的每位老师,都给予了我最高程度的配合及支持,也向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这必将是我成长路上最值得品味的佳肴。
这堂课,最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仍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评价带有阶段性,没有贯穿始终。
在一开始上课时,我就对孩子们说Today if you do a good job,you will get a sticker.但是由于一开始特别紧张,说完就忘了,没有及时给孩子以鼓励,而是在课程的三分之一处,有小组活动时,才记起来发给孩子们小贴画,这造成了前半部分孩子们有些失落。另外,小贴画在发放时,太耽误时间,之后有老师评课时想了个好方法,可以将贴画事先放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自行领取,这样可以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更有利于课堂的高效。
二、环节间的过渡过于突兀。
一节优秀的课更应该注意细节,环节与环节间没有搭建一个适合的梯子,就好像瀑布一样突然降落下来,这样造成的弊端是学生听起来也会很突兀,学生会来不及反应就直接到了下一个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加强这部分的训练。
三、搭建支架,形式要多样。
这堂课主要搭建了语言支架、图片支架、声音支架,在声音支架的搭建上仍有些许瑕疵。在巩固环节,我设计的是,让学生们听三种小动物的声音,然后来猜出这三种小动物,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句型“What’s this?It’s a......”在评课时,邵老师谈及到,这样的练习有些呆板,应尽量增添趣味性,可以设计成小组活动,一名同学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由另两名学生进行对话,eg:A:What’s this ?B:It’s a dog.这样的设计,相信会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乐于参与其中。
四、环节的设置应贴近实际。
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很多环节,如老外来参加学校的教学开放周,请志愿者来帮忙介绍我们的学校,以及目前很红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让孩子们介绍在灵水村时五家住的破旧房子。老外来校参观这一环节的设置有欠妥之处,没有符合真实的语言情景,老外都是成年人,肯定认识教室、窗户、黑板等,完全没有介绍的必要。因此在重整教案时,我将这一环节的主要人物变成了Sam的小弟弟Tom,这样一来,情景就合情合理了。
感谢研修,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点评,我以后将更加用心地分析课程的设计以及课堂用语,努力让英语的学习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境。
磨课教学反思15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十月“教研月”活动中的磨课体验,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我从磨课中收获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自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磨课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一课,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设计,引领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天地,绝不讲求表面的热闹,没有一点花架子。导入环节,我们进行了多次修改,开始是“跷跷板”的引入和“谜语”的引入,上了几次总觉得不合适,好像是为了新颖而引入没有实际的意义,最后在组长的提议下又改为了直接引入:孩子们今天老师跟你们一道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这是一架—(天平)谁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的?你们了解天平吗?
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指针指在正中说明左右两边的物体怎么样?指针偏向左边说明什么?偏向右边呢?这样的设计,我们觉得更加有效。探索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一个必有的环节,但是组织不好既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会导致课堂无法调控。在第一次试讲中由于小组学习没有组织好,所以导致了整节课没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讨论,最后设计了“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数学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可以吗?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活动要求
1、先从信封里拿出式子在卡纸上摆放整齐,
2、然后讨论出分类的标准,
3、最后按讨论的标准分一分。
下面请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活动开始。”小组学习活动,很好地完成了合作探究的任务。最后的练习环节是我们组本次活动的主题,要体现练习的有效性,我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练习素材,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有效的探究活动,就是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从自己动手实践中归纳出结论。本节课重点是方程的意义,我大胆的改变了教材编排,通过学生观察天平图自己写出不同的数学式子,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
1、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数学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可以吗?
2、刚才由于选得标准不一样所以分得结果也不一样,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等式。请同学们把不等式放进信封里,把等式进行分类?通过对式子进行一次一次的分类,层层推进从而得出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都是孩子们自己参与,亲身感受,不是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逐步渗透、深化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防止了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通过合作与交流拓展思维。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练习题目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层层递进,不断提高。体现出这样几个层次:巩固练习题——判断技巧题——实际应用题——拓展提高题。通过基本巩固练习题、判断技巧题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中对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和等式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在基本练习第一题后我设计了一个画图题,用图形象的表示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在练习这个题时每个班都只有几个同学能完成,后来我想既然达不到有效练习的目的干脆就取消这个题目。
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出示了我的重庆之行,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找出方程。然后又设计了两个拓展提高练习题目,这两个题目也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优良品质。
这次磨课过程,是我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通过磨课,我们知道了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方向;通过磨课,我们创造了最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磨课,我们创新了教学理念;通过磨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