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26 13:55:10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2、说说你对安徒生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

3、老师简介卖火柴小女孩的写作背景。(1848年,他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三张画片写一篇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双眼渐渐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昏倒在路上。他又想起了在童年时代惟一疼爱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他还想起了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读文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互相帮助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提出要求。

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渎,思考勾画,共同学习。

3、汇报交流,把课文内容分为“卖火柴”、“擦燃火柴”、“冻死街头”三个部分。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卖火柴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怀着同情和悲伤的情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齐读。

二、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1、课文中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拥有真正的幸福吗?

2、为什么说她没有幸福?用自己的话说说。

(1)、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

A、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B、展开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C、可是,在这团圆的幸福时刻,她有没有压岁钱?有没有新衣服?有没有享用不尽的食物?没有,通通都没有,连一双鞋子也没有,还得光着脚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买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么?(是寒冷、是饥饿、是欺凌)

D、找出这部分你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

(2)、不敢回家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没有亲人的疼爱,得不到关怀)

(4)、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

3、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谁来读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边听边看,有没有几个标点很明显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叹号)读一读有感叹号的句子。

(3)、你从这几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与其说小小的火焰是奇异的火光,不如说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拥有温暖啊!)

(4)、潘老师发现,你朗读的时候情感变化很大,能说说原因吗?(燃:高兴;灭:失望)是啊,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然而,灭的只是火柴吗?(灭的还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灭,她面对的就不是火炉,而是——寒冷;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黑暗;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纷飞的大雪。带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自由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几个段落。

A、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

B、谁来谈谈?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为她太饿了;

生:她渴望得到快乐,因为她太孤独了;

生:她渴望得到疼爱,因为她没有人关心;(引导有感情朗读“奶奶,啊,请把我……”读出恳求、读出迫切)

生:她想让奶奶带她飞走,因为她受不了这些痛苦了,很想摆脱。(引导朗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读出同情、读出悲伤)

师:小女孩真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吗?那么,这样的地方在哪儿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孤独;没有奶奶,只有——寂寞;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

4、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你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生:听出了人们的漠不关心。

生:也听出了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师:一个会读书的人,就是能透过语言文字和作者同悲同喜,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忧同乐。

师: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生:没有,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 ……此处隐藏34020个字……这句话,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第一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到文本中去找寻美好的东西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美好事物,划出相关语句并旁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旁注有利于后面的交流)

2、学生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美好的大年夜:灯光辉煌 烧鹅飘香合家欢聚,

美妙的幻象:温暖的火炉 喷香的烧鹅美丽的诞树 慈爱的奶奶

美丽的女孩:金黄的长发披在肩上打着卷儿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美好的事物。(为后面的撕碎做铺垫。)

4、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这些句子。在学生说到第五段“温暖的火炉”这一美妙的幻象时,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的朗读训练可以这样进行:

①师范读。(继续用教师对小女孩真切的同情打动学生的心。)

②说说听了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③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冷酷。)

(三)第二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文中找找相关语句,说说这些美好事物是怎样被一点点被撕碎的。

1、 生读书并动笔。

2、 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3、师总结要点:

a.辉煌灯光、飘香烧鹅、节日的欢乐不属于小女孩,她拥有的是寒冷、饥饿、孤独,最后走向死亡。

b..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烧鹅、美丽的圣诞树 ,最后都化作了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c、金黄披肩、两腮通红、微笑着的美丽女孩死了,她在被冻死在街头。

教师依照学生发言,轻轻擦去前面那些美好的事物,板书:(小女孩死了)

d、节日的欢乐没有了,美妙的幻象消失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死了。一切都没有了,那么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e、生各自表达难过、失望、同情、悲愤……的感情。

⑤带着同情,带着悲愤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的。重点引导学生谈对两个“幸福”的理解。表达感受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两段。(把朗读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读出韵味。)

(以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诠释为独特视角,牵一发而动全身,两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目的不同,学生的感受就不同。一喜一悲的情感落差使学生的心痛了,情动了,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再通过朗读表达、升华这种情感。让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情感激流在课堂穿梭、涌动。)

二、从插图入手,寻找悲剧根源

过渡导语:小女孩死了,美丽的小女孩,善良的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在街头。那么,谁是刽子手呢?

(1)让学生仔细观察书P97的课文插图,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问题。

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①坐在冰天雪地的小女孩正忍受寒冷的侵袭,饥饿的折磨,可她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祥和、宁静的?

②小女孩四周是蓝白冷色,而火光里的幻象是令人悦目的暖色—金黄色,这说明什么?

③小女孩擦着火柴出现那么多幻象,为什么插图却选择奶奶紧紧地将小女孩拥入怀中的情景。

(2)重点讨论:奶奶对小女孩意味着什么?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想象奶奶曾带给小女孩的爱,领悟小女孩的痛苦不仅来自肉体,更来自心灵。因为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一片爱的荒原。

(3)第三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哪儿看出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一片爱的荒原,到文中去找一找。

具体句子是:

1、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2、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3、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4、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她的爸爸会打她。

(4)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骑马车的富人视她为无物,过马路的小男孩捉弄她,讥讽她,来来往往的行人没人关注过她,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更可恨的是她的家,那所谓家不仅没有热的温度,更没有爱的温度—她的爸爸会打她。没有了爱,小女孩便没有了一切。所以,等待她的只能是死亡。

(4)师质疑:那么,是谁夺走了小女孩的爱?(是社会、是黑暗的社会。冷酷无情的,不公平的社会不仅夺走了小女孩的爱,还吞噬了小女孩的生命。)

(5)关于“爱”的再思考。

如果小女孩生活的社会是一片爱的绿洲,那又会怎样?

出示课件,如果拥有了爱,那飞驰的马车会。

如果有了爱,那捡了女孩拖鞋的男孩会 。

如果有了爱,那些从女孩面前匆匆而过的行人会 。

如果有了爱,女孩的家。

(这一部份,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表达。)

如果有了爱,女孩将拥有 。

……(学生自由表达,传达女孩的渴望与梦想。表达自己的祝福。)

(这是课堂引领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让学生“沉得下心品味”,是为了学生“浮得上来感悟”学生通过潜心读书,感悟到只有爱,才能给予小女孩阳光般灿烂的童年。三次的走进文本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直达心灵深处,呼唤出人类最珍贵的情感——爱。)

三、拓展延伸

读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同情小女孩,都痛恨那个吞噬了小女孩的冷酷无情的社会。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有一位小朋友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这么一首诗:

1、课件出示: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留下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

让梦儿飞出我的被窝

我要把雪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它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你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 用真情朗颂这首诗。

3、 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人贫穷,还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4、 学生各抒己见,如何尊重、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

结束语:贫穷并不可怕,疾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地球——这个爱的绿洲植一棵 幼苗。相信一切都会美好起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将永远留在过去。

(儿童诗的出现不仅体现“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文本与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之间搭了一座桥,那就是唤醒学生心底最深沉的东西——爱,关注、关爱身边中的弱势群体。这正是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具有的意义。)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