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与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继续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4、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结构。
2、给生字词注音,初步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分配计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认识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的园林艺术又怎样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特点的文章《苏州园林》。
词语教学: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轩榭:(见课本注解)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闲适:闲静舒适。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嶙峋:(见课本注释)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蔷薇:花名,落叶灌木。
学生看课本前面插图,说说自己的感觉。(自由发言)
自由朗读课文,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发言明确各段的中心句。(教师随时提示与点拨)
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作者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心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说明: “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 “如在画图中”。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板书:
苏州园林
1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2节: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处处如在图画中) 总写
3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5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6节: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7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8节:门窗的图案美 次
9节:建筑的色彩美
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结合练习第二题进行)
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
学生找出来后发言,教师适时提示点评。
明确: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迁移训练:(练习四)
1、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 ……此处隐藏29908个字……/p>
(在合作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任务就是组织串联,点拨深化,总结升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获得知识。)
五、探究式拓展课文
1、质疑:读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自己说,教师不作具体答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在每一节课中得以体现。)
2、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要求从房屋、桥梁、花树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选一个方面来表现,可以用图画加上说明性的语言,也可以用语言直接描绘。
(拓展是锻炼学生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还要构建课文里没有的知识。这对学生的一生的发展都有好处。)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5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的:
1.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
2.了解说明事物的层次
教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祖国江山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2.使学生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
2.总说分说的结构层次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教育重点○1)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拥有许多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山川大河名胜古迹,有谁能说出几个?—北京的长城、故宫、桂林山水……有句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什么闻名?—西湖,那么苏州呢?—园林,同学们也许我们未曾到过苏州园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游览一下苏州园林,一饱眼福。
二.介绍作者(教育重点○2)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一字行,江苏苏州人,著名文学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他写自己的故乡,表达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如果让我们写写我们的故乡,也会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吗?——会。
三.生字生词(出示小黑板)
轩榭(xuānxiè)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空(lòukōng)重峦叠嶂(zhàng)
标本:保持原样,经过特殊制作供学习、研究、参考的动物、植物、矿物。
鉴赏:鉴别,欣赏。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笔。
重峦叠嶂:形容层层叠叠,山连着山。
雷同:不该相同反而相同。
玲珑:器物精巧细致。
四.掌握单元教学要求和本文学习重点,主要结合思考题1~2完成:
重点1:从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思考○1
重点2:总说分说的结构层次。——思考○2
五.划分层次
一.<1>介绍苏州园林的地位——“标本”
二.<2~9>从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处处入画
三.<10>总结全文——回味无穷
六.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并思考这一部分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
答:“标本”。它在文中是“典范”“精品”“榜样”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个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问:“鉴赏”一词为什么用的好?
答:这里有鉴别,欣赏的意思。
(二)分析第二部分(2~9)
1.第一层次(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问: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问:是怎么达到“处处如画”的这个目的呢?
答: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就体现在一亭一榭,一草一木,各个近景远景之中。
问:“他们”是指谁?(教育重点○3)
答:设计者和匠师们。
问:如果只有设计者或只有匠师们,行不行/
答:二者缺一不可。
2.第二层次(3):默看课文,老师提问问题。
问:这一层与上一层是什么关系?
答:是上一层说部分的分说,是第一个讲究。
问:这一讲究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不对称。
问: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答:对比,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突出了苏州园林的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图画美。
3.第二层次(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一层主要写什么?采用的是什么层次?
答:主要是第二个讲究,用的是总起分述的结构层次。
问:写假山主要有几种形式?
答:两种形式。○1层峦叠嶂○2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问:游览者在登山时为什么会有“只觉身在山间”,而“忘却苏州城市”的感觉?这是谁的功劳呢?(教育重点○4)
答:这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经验丰富以及很深的艺术修养,才使苏州园林的假山建造的如同真的一般,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问:写池沼共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一个景最美?
答:有的池沼宽敞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决不雷同,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玲珑的石头;花草;池沼里有各色金鱼,鲤鱼,荷花,睡莲;最美的是“鱼戏莲叶间”一景,给人的总是“如画图”般的感觉。
4.第二层次(5):学生齐读
问:哪些地方运用了描写和议论,有什么作用?这一讲究是怎么着眼“画意”的?
答:“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描写,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讲究自然,画意(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议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第三层次(6~9):学生分组讨论○6○7○8○9四个自然段主要理清两个问题:
○1从哪个角度突现“图画美”?○2结构层次怎么样?
第一组读○6段:主要是从花墙和廊子来写,层次多,
景致深,景中套景,画中套画的艺术境界。
第二组读○7段:主要是从各个角落的布置来写。图片美
第三组读○8段:主要是从门窗的雕琢来写。总起分述
第四组读○9段:主要从色彩美来写。
问:为什么要用淡色调?(教育重点○5)
答:可以给游览者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因为游览者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欣赏
美,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休息,所以要意淡色为主,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可见设计者和匠师们考虑的多么周全完美。
(三)分析第三部分(10):学生齐读,思考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更加向往苏州园林。
文档为doc格式